显示“已揽收”却没有下文 整治虚假发货要靠硬约束
来源:经济日报
临近发货时间却突然被告知缺货,已揽收快递显示“已揽收”却迟迟没有下文,显示催问物流进度却被各种搪塞、却没敷衍……消费者遇到这些情况,有下硬约很有可能是文整掉进了商家虚假发货陷阱中。
虚假发货是治虚指各类电商通过上传快递单号“制造”发货动作,实际上并未真实发货的货靠情况。少数商家由于售前缺乏对订单数及出货量的已揽收合理预判,超额销售后既不愿损失客源,显示又碍于平台制定的却没发货时效规则,便玩起虚假发货把戏,有下硬约为填补库存争取更多时间。文整此外,治虚预售刷单、货靠数据造假和恶意收集买家信息进行转卖也是已揽收虚假发货的常见原因。
商家的虚假发货行为,不仅违反电商平台规则,影响自身信誉,也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还可能涉嫌构成欺诈。因为短期货源不足无法及时发货,商家理应与消费者主动沟通,协商解决问题,但如果刻意玩套路来欺骗,这种竭泽而渔的行为只会失去消费者的信任,最终丢掉口碑和人心。
诚实守信是市场壮大、交易畅通的基础。要有效整治虚假发货乱象、构建诚信的网络交易环境,加强平台合规治理和行政监管执法硬约束。
目前,主流电商平台已制定相关规则,提高对商家虚假发货行为的惩罚力度,比如按照商品实际成交额的一定比例给予消费者赔付红包等。但从平台端来看,惩治虚假发货行为不能一“赔”了之,需采取更多有效规约,如采取下架商品或服务、平台禁入等措施,提升存在此类失信行为商家的违规成本;同时应充分回应消费者维权诉求,畅通维权渠道,形成消费者反馈与商家信用评价的关联机制。
童云斐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
- 越秀服务 | 您身边的安全卫士,“护航模式”一直在线
- 欧盟峰会就能源问题多项对策“达成协议”,但进口天然气限价等关键分歧仍存
- 港股公司频频分拆新经济业务赴A 已有逾20家在推进
- 黑鲨“搁浅”,游戏手机的生意为何难做?
- 2022年增值税留抵退税合计已达23097亿元!一图了解哪些行业企业受益
- 贵州茅台、中国海油等绩优公司前三季度业绩出炉 公募基金已布局
- 雷军:小米只有成为电动汽车前五巨头才能成功
- 车市需求“预冷” 特斯拉三季报敲响“警钟”!华尔街警告汽车行业或由盛转衰
- 男子养儿10年发现不是亲生,起诉前妻!法院判了
- 三星W23\W23 Flip正式发布:铰链盖采用高端腕表切割工艺 起售价15999\9999元